grief
在失落與哀傷諮商的課堂上,老師反覆提到:「如果你感受到失去,代表你未曾真正擁有過。


我試著理解這句話的深意——如果我們曾經真正愛過、以正念的態度活在當下,並全然地陪伴彼此,那麼即便某一天對方離開或死亡,那些真實的經歷依然存在於我們的內在,不會因時間而消逝。真正的擁有,超越了物質與形體,它是一種體驗,是一種內心的連結。


真正的擁有,不是佔有,而是經歷

我們常以「擁有」來定義關係,卻往往將其誤解為「永恆的佔有」。然而,真正的擁有,並不是對某人的掌控或對事物的永久擁有,而是我們曾經深刻地參與過、體驗過、愛過。如果我們認為擁有的前提是「永遠不變、不會消失」,那麼當事物離開時,就會感到失落與痛苦。但當我們改變視角,將擁有視為「全然地活在當下、完整地經歷過」,那麼即便某一天對方離開,那份愛、陪伴與連結仍會深植於內心,成為我們的一部分,而不會真正消失。


這也與佛教的「無常」觀念相符——世間萬物皆會變化與消逝,若執著於佔有,最終仍要面對失去的痛苦。但若我們能全然投入當下,真誠地活在每個片刻,即使關係走到了終點,那些經歷依然深深烙印在生命裡,擁有過,便不會失去。

哀傷來自於「未竟」或「缺憾」

失落與哀傷,往往源於「未竟之事」(unfinished business)。那些來不及說的話、還沒來得及做的事,會讓人在對方離去後充滿懊悔。相反地,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時刻帶著正念的覺察,珍惜每一次相處、每一次對話,擁抱當下的每一刻,即使最終面對分離,也不會感到錯過了什麼,因為我們已經全然投入,擁有過完整的愛與陪伴。

真正的擁有,是內在的轉化

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・法蘭克(Viktor Frankl)曾說:
「人所擁有的所有東西皆可被剝奪,唯有人性最後的自由——態度跟生活方式,不能被剝奪。」

當摯愛的人或動物離開,如果這段關係曾經帶給我們成長、學習與愛,那麼這些影響與轉化將永遠存在於內在世界裡。真正的擁有,不是佔有,而是當這段關係讓我們變得更完整、更深刻,讓我們擁有了不同的視野、價值與體驗,它便不會因外在的變化而消失。

練習全然地活在當下,讓愛成為內在的記憶

去年一年,我經歷了許多生命的功課,家人車禍、重病⋯我經常問自己,如果他就這樣離開,我會感到遺憾或懊悔嗎?


學習正念後,我刻意練習與重要的人相處時,帶著全然的覺察與同在——看著他們細微的表情、專注聆聽對話的語調、在腦海中印下他們的笑容與神情。在家庭聚餐時不滑手機、把握機會合照、在能觸碰彼此時擁抱。


這需要對生命與情感的深刻覺察,全然地活在當下並不容易,但值得我們刻意練習。正念雖不會讓我們「不再感到失落」,但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、更深刻地感受「失落與哀傷」,並溫柔地擁抱這份情感。當我們愛一個人,與對方建立深厚的關係,他的離去必然會帶來波動。正念能讓我們不再因「未曾珍惜」或「錯過機會」而加深哀傷的痛苦,使這份情緒更純粹,而非混雜著「如果當初能多做些什麼」的懊悔。


我們往往認為失落是因為「某個重要的存在不見了」,但其實,失落的感受來自於我們曾經真實地擁有過。如果從這個角度看,失落不只是悲傷,而是生命曾經交織的證明。當我們回顧與所愛之人共度的時光,會發現那些片刻是真實且完整的,即使對方離去,這些回憶仍活在我們的記憶與生命裡,成為我們的一部分。

正念的練習為我們累積更多內在資源

正念的練習,並不是為了讓我們「不再感到失落」,而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內在資源,去承載這段歷程。當我們深刻地覺察並珍惜當下,我們已經在內心為未來的變遷做了準備。這不是要讓自己未來「不會悲傷」,而是讓我們在哀傷來臨時,能夠更清晰、更深刻地感受這份情感,並溫柔地擁抱它。


即使離別的那一天來臨,我們仍可能會悲痛,因為這是人之常情。無論多少正念練習、多少心理準備,都無法讓我們完全免於失落,因為愛本就伴隨著不捨。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練習沒有意義,而是正念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內在力量,能夠帶著愛與感恩去哀悼,而非陷入無助與遺憾之中。


正念的培養,讓我們以開放與接納的態度,完整地經歷「愛、擁有、珍惜、失落、懷念」這個歷程,減少內在的衝突與歉疚。它幫助我們在與所愛之人相處時,能夠全然覺察每一個細節、用心體驗每一刻,這正是一種「真正的擁有」。


當離別的時刻來臨,我們可以告訴自己:「我已經全然地與他共度美好的時光,這些愛與回憶,永遠不會消失。」


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變化與挑戰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與當下同在。現在所做的練習與累積,不是為了讓自己未來「不會悲痛」,而是讓自己即使面對離別,也能擁有更多的力量去承載它。


正念不是讓我們免於哀傷,而是讓我們在哀傷中,仍能感受到愛的痕跡,讓我們明白:「曾經愛過,就永遠不會真正失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