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時候我媽都教我,要為別人著想。吃東西不能全吃完,要留一份給別人。買小東西時要想到誰可能也需要,幫對方也帶一份。出門在外要為別人設想,不要當個自私的人。
⠀⠀⠀⠀
有時候我會忘記,只記得想到自己,那種時候會換來嚴重的責備,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自私很不可取,是個糟糕的人。
⠀⠀⠀⠀
這個觀念一直伴隨著我,直到大學時遇到我的諮商師,他推翻我這個根深蒂固的信念。當時我媽的健康有點狀況,我自己則因為嚴重的憂鬱症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。卻還是堅持每週都早早把課修完作業做完,沒有社交沒有娛樂沒有休息,讓我可以一週至少回台中3~4天,為了陪我媽。這樣的模式持續將近一年。
⠀⠀⠀⠀
但其實我很想要有自己的時間跟空間,卻覺得我不能這樣做,因為有人需要我,我必需先滿足他們,把自己放到後面去。
⠀⠀⠀⠀
第一次聽到諮商師跟我說,你要先照顧好自己,有餘力才去照顧別人。我壓根聽不懂他在說什麼,腦袋完全打結。我說,他都這樣了我哪還有時間顧自己呀?這件事我花了好多好多年才搞懂,原來自己要先成為健壯的大樹,旁人才能在你的樹蔭下享受涼風,也才能安心依靠在你身邊休息。
⠀⠀⠀⠀
雖然不容易,但我學著不要接受別人理所當然的要求。過程中依然會掙扎很久,好在經過無數次的練習,最後終於能勇敢說出來。每次拒絕別人後,我都會跟自己說「做得很好,你沒有再勉強委屈自己了」。
⠀⠀⠀⠀
有時候會遇到身邊的人,對你懷抱著錯誤的期待,認為你「應該」做些什麼。例如,你收了費用就該解決我所有問題啊、我們是某某關係要求這個不為過吧、都是因為你怎樣怎樣所以你要負責…
⠀⠀⠀⠀
不論對方是出於求助、拜託或指使,學著在接收到資訊時,不馬上拒絕,也不馬上答應。先留意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如果有一點點不舒服,就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,進一步問自己為什麼不想要,而這個理由只需要自己知道就好。
⠀⠀⠀⠀
接下來要做的,是把梳理後的結論告訴對方:「剛剛聽完你說的某某事情,我也覺得XXXX,不過我必須跟你說,我沒有能力完成你的期待,這不是我能做到的事情。如果你願意參考我的想法,或許可以考慮某某方法,這也是我能提供你的,最多的協助。」
⠀⠀⠀⠀
先摘要對方的需求跟想法,做到傾聽並同理對方。接著表達自己無法達成,並提供另一個參考方案,婉拒的同時也給予自己能力所及的辦法。讓自己不勉強、不委屈、也不會有負罪感。
⠀⠀⠀⠀
對方能不能接受,會不會有負面情緒,那是對方的選擇跟決定。同樣的,我們只需要選擇自己能接受的做法,決定對自己寬容就好了。即便對方是非常親近的家人也一樣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,不要過度把自己當救世主,剝奪了對方面對自己課題的機會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