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傷痛,學習溫柔:透過「3個正念魔法提問」,成為你與他人的溫柔力量

最近,社群上發生了一件令人遺憾的事件。一位年輕的網友在網絡上發出求助訊息後,選擇了離開人世。這個事件在社群中掀起了一波波的討論,從身心科醫師、心理師,到病友及陪病的家屬,各個角度的聲音都有。

身為一位長期與憂鬱症共處的患者,同時也是一位正念減壓老師,我對這條路上的掙扎與學習,有許多切身的經驗。我常常思考,如何與這個疾病相處共存?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,我們又該如何安全地給予協助,同時保有自己的內在穩定?

身為旁觀者,究責或批判的權利並不在我們身上。相反地,我們可以做的是,藉由這個事件,回過頭來看看: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?可以看見什麼?可以做出什麼改變?讓類似的遺憾,不再這麼輕易地發生。

求助的聲音與語言的重量

簡單回顧一下這個事件:這位當事人在社群上發文,希望找到住得近且時間方便的網友,能在未來一個月陪伴他外出購物、處理一些生活事務。由於正處於發病時期,雖然身體狀況比之前好一些,但獨自出門對他來說仍然非常困難,加上她不希望麻煩身邊的朋友,以及親近的交往對象也已有些承受不住,出於這份體貼,他希望能在網路上找到願意陪伴他的人。

這背後其實反映出我們共同的需求,有時候,我們會需要一個不那麼熟悉的人,一個與我們生活沒有太多交集的人,聽我們說說話,或陪我們做點事。因為在那樣的關係裡,人情的負擔比較小,我們更能有喘息的空間。這其實也呼應了心理諮商的基本倫理:「為了保護個案,諮商師會避免與個案有雙重關係」。

歸根結底,人類是群體生活的動物,我們都非常需要彼此的陪伴與支持。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。

不過,在這篇求助貼文的留言區,出現了這樣的聲音:「我看你前幾天還有出去玩啊,你說你得憂鬱症是真的嗎?」、「大家又不認識你,有什麼義務要幫你?」、「你身邊都沒有人可以找了嗎?需要上網找人免費幫忙?」

這種在網絡上輕易留下批判言論的風氣與文化,其實一直都存在。在鍵盤上打字表達想法非常容易,很容易讓我們忘記,語言與文字是有重量的,是帶有力量的。網路另一端的螢幕前面,是一個真實的人,他的心理狀態會受到影響。這些可能未經深思熟慮、隨手敲下的留言,很有可能會成為壓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行動前,先對自己説這些「正念魔法提問」

在網路匿名的保護傘下,我們很容易就能肆意地發表言論。我年輕時,也曾在PTT上與人筆戰。我們當然有表達的自由。但同時,我們也可以多想一下:如果今天是在現實中,這個人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,我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他說話嗎?

這是一種把正念落實於生活中的練習,在按下「送出」留言之前,試著用幾個「正念魔法提問」問問自己。這是一種自我覺察,也是一種溫柔的練習:

  1. 我的動機是什麼?
    我寫下這段話,是為了滿足『我』想說的需求,還是為了回應『他』尋求支持的需求?如果這是為了滿足我自己,我有必要一定在這裡說嗎?或者我有其他的選擇呢?

  2. 我說的話有符合真實嗎?
    我真的了解他的全部處境嗎?還是我只看到了片面的資訊?我依據這片面的資訊所做的評論,真的符合真實情況嗎?

  3. 我寫這句話有幫助嗎?
    這個「幫助」可以是針對當事人的、對自己的,也可以是對整個網路生態的。送出這則留言,會帶來壓力、負面情緒,甚至破壞關係嗎?還是我能透過「網路」這個工具,帶給別人更多的溫暖、更多的支持,做到我們前面說的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陪伴」呢?

我們在網路上的言行,其實都是真實自我的延伸。如果我們能練習,讓線上的自己與現實中的自己,保有同樣的溫度與態度,我相信人們彼此間會變得更溫柔。

給予協助的方法:放下建議,提供同在的「陪伴」

我知道,許多人看到求助訊息時,是真心想要幫忙的。但我們往往習慣性地給出建議,或說出一些像是「加油」、「想開一點」的話語。但對當事人來說,他們可能已經很努力、很加油了。這些話,有時反而像在否定他們的痛苦。

反而,這位當事人其實給了大家一個很具體的幫助方式,就是「陪我出門」。你其實不用給其他建議,因為他已經很明確地說出他需要什麼了。所以,如果他需要的這個東西是你給得了的,而且你也願意給,那就給他吧。如果他的需求超出你的能力範圍,你也可以為他介紹其他可能的資源或管道。

同時,我們也可以從事件貼文中,看到憂鬱症很常見的「功能減損」症狀。尤其是在執行功能上,例如準時吃飯、準時起床、洗澡清潔身體、打理外表、出門與人社交互動、需要移動等日常生活功能,對憂鬱症患者來說,都是非常消耗能量且困難的事情。

因此,與其給出「你去運動呀」、「你要多吃一點」這種指令,我們可以換個方式,用「陪伴」與「給予選擇」來表達關心:

例如,我們可以把「你應該要出去多曬曬太陽吧?」改成:「今天天氣不錯,我剛好要出去。你要不要一起來?如果你不想要也沒關係。」你可以給他一個自由選擇的邀請。這個邀請能讓他感受到參與感和陪伴感,但同時又不是被迫的或有壓力的。

或者,有時候我們想給予關心會說:「有什麼需要的跟我說。」、「有我能幫上忙的地方,請務必告訴我。」這是我們很常有的說法。但我們可以想看看自己,其實很多時候,我們在遇到困境時,雖然也知道自己需要幫助,卻說不出具體希望別人給什麼;或是即使知道需要什麼,也不見得開得了口,就像這位當事人一樣,他說他不想再麻煩朋友了,也不想再給交往對象更多壓力。

所以,如果今天我是這個有餘裕可以提供幫助的人,與其說「你有需要什麼跟我講」,我們可以更具體地提出:「我今天下午剛好要去賣場。有沒有需要幫你買點什麼?有沒有要吃點什麼?我可以買了之後順便幫你帶過去。」這就給了一個很具體的協助內容,對方也可以思考自己是否需要,同時讓他知道你是「順便」做的,不會讓他覺得很有壓力,好像你為了他特別做了什麼。

再來,如果這位當事人是你生活中就會遇到的人,現場的陪伴就是一種很好的支持方式,不一定要給什麼安慰或建議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陪伴本身就帶有力量,是具體支持的方法。 我明白有時候作為一個陪病者,可能會有無力感,覺得「我已經那麼盡力幫你了,你怎麼還沒有好起來?」這種批判也很容易出現。

但我們可以退一步,用更接納的態度來看待,接納對方此刻正處在這樣的狀態中,同時我們也接納自己不是那個能「治癒」這個疾病的人。這個心態可以幫助更聚焦在「當下我可以為他做些什麼?」接著把這些能做的事情更具體、更實際地轉化為行動,讓它發揮功能。

給正在黑暗中奮鬥的你

如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正承受著這個疾病的辛苦,我想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,並肯定你的努力。這是一段非常不容易的過程。

我想給你幾個很重要提醒:

  1. 肯定自己的勇氣:
    開口求助,是一個非常需要勇氣的行為。像這位當事人一樣,能具體說出自己的需求,並勇敢地發出來,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。在與疾病共處的過程中,我們沒有放棄,還在努力嘗試,這份勇氣值得被看見,我們能當那個永遠都看見自己勇氣的人。
  2. 相信自己的感受:
    即使有人跟你說「不要想太多」、「你是不是在裝病」、「我看不出來你會憂鬱症」等等,這些都無法否定你的感受與經歷是真實的。所以當我們覺得很難受、很痛苦、很想放棄的時候,請允許自己承認這些痛苦的存在,允許自己是一個「需要被幫助的人」。
  3. 允許他人有極限,並給自己更多機會:
    並不是每一次求助,都會被溫暖地接住。有時候,對方也有他的極限。比如在這個事件中,我們看到有些人並不了解憂鬱症,這是認知的限制;也可能他自身也處於忙碌或困難中,但實際上心裡還是想幫忙的。即使如此,我們也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,還有其他有能力、有餘裕給予理解與同理的人。請再多給自己一些機會,去多方嘗試。

這也是在正念當中很重要的一種心態:「對自我的慈悲 (Self-compassion)」。我們可以練習,把正在受苦的自己,當作是我們最珍視的朋友、或我們的孩子。我會怎麼對待他呢?

我會溫柔地關心他、接納他、知道他需要休息、給他更多的空間與機會。所以,一樣地,我們也把這個正在受苦的自己,當作是一個我很珍惜的對象,我們好好地善待這個人也就是我們自己

無論是正在承受這個病痛的人,或者身邊也有這樣子的朋友,我們都可以成為那個有能力照顧好自己,也給予別人協助的人。願我們都能成為那雙更溫柔的手,在他人需要時,能給予力量;在自己脆弱時,也能給自己滋養。


【如果你或身邊的人需要支持,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】

  • 安心專線:1925(依舊愛我)
  • 生命線專線:1995
  • 張老師專線:19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