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從廁所的頓悟到職涯蛻變:大人學 Bryan 的《找到天賦的技術》與我的《#工作與生活的技術》實踐筆記】

今天是《工作與生活的技術》線上課程的直播大師課第一堂:找到天賦的技術,福哥邀請到大人學的共同創辦人 Bryan 來聊聊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
課程一開始,Bryan 老師分享了他 25 歲時的一次「廁所頓悟」。當時他是一位土木工程師,上班到一半突然感到超級睏,想躲進廁所偷睡覺,當進到廁間,準備把頭靠上牆壁上小瞇一下時,竟然聽見隔壁傳來安穩的打呼聲。
那個打呼聲,像一道雷聲,不只把睡意趕走了,還猛然打醒了他。他問自己:「我在這裡做什麼?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?」回到辦公室後,他看著同在辦公室裡的前輩們,想著:「十年後的我,是不是就會跟公司裡那些前輩一樣?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?」
這個經歷成為 Bryan 老師尋找天賦的開端。
┃為什麼「找到天賦熱情」這件事這麼重要?┃
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道靈魂拷問,畢竟,世界上大部分的人,好像一輩子也沒特別去「找到」天賦,也還是安穩地過了一生。
看看我們的父母、身邊的長輩,大多也是遵循著「讀書、考試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」的劇本,走完人生的旅程嗎?
Bryan 老師給了一個很實際的答案:因為,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富二代。
如果我們注定要工作一輩子,那這份工作,有沒有可能可以做得更開心一點?
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訪談了許多前輩、看了大量的書,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越是成功的人,越熱愛自己的工作。 先不論成功與熱愛之間的因果關係,但這至少證明了,「樂在工作」是真實存在的。
這也讓我想起剛出社會時的自己。大學讀商品設計的我,畢業後做著新鮮人常見的美編工作。每到週日下午,就會開始心情煩躁,熟悉的鬱悶感開始籠罩,很不想要面對明天即將上班,甚至會為此拖延上床時間,因為如果去睡覺,睡醒就要上班,覺得好煩。週一出門上班前,也會抱著家裡的狗狗坐在客廳發呆,能拖一分鐘是一分鐘,壓線到公司就好。
Bryan 老師說那不只是 Monday Blue,那是 Sunday Afternoon Blue,是從週日下午就開始的漫長煎熬。
而我的頓悟,是發生在這份工作上任沒多久,我就在上班途中發生車禍,車禍當天,主管從公司來醫院看我,接著看我還能動,就把我載到公司,讓我繼續上班。
我當時的主管是個拼命三郎,所有事情一肩扛起,給自己的壓力很大,開車很急、餐點沒時間吃,而辦公室裡的其他同事,有許多則是抱持著退休心態躺平工作的,上班時會呼朋引伴去超商買零食、去樓下抽煙,當薪水小偷。
我看看我的主管,看看我的同事,心中浮現跟 Bryan 老師一樣的疑問:「十年後的我,要變成他們那個樣子嗎?」
回到 Bryan 的分享,當他發現到,世界上真的有人能「樂在工作」,他心中升起了一個強烈的念頭:「我也要!」 這份渴望,開啟了他長達十年的探索之旅。
┃其實探索天賦的線索一直都在┃
尋找天賦熱情的過程,有別於我們從小學習的:讀書、考試、對答案、看成績。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,而且每個人的歷程都是截然不同的,比起尋找答案,更像是一場充滿好奇探索的旅程。而發現旅程驚喜的線索,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了。
📍線索一:傾聽他人回饋,看見「當局者迷」的自己
Bryan 分享,他一直不覺得自己會修電腦,但大學同學會時,女同學們卻異口同聲地說他「很會修電腦」。仔細追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是因為以前宿舍有門禁,女同學們晚上做作業時電腦壞了,只能打電話求救。
當年沒有遠端連線的技術,只能靠「聲控」幫忙女同學排解問題,其他技術高超的男同學,因為看不到畫面而束手無策,只有他,有辦法透過電話,一步步引導對方,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解決問題。
他這才恍然大悟,他的天賦不是「修電腦的技術」,而是「把抽象事物,具體化地講給不懂的人聽,而且能聽懂,還能做到」。
📍線索二:回顧童年,從中發現你的「原廠設定」
這些天賦,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。Bryan 在三十幾歲時參加小學的同學會,這些小時候的同學們對他的學業表現都沒什麼印象,卻都清楚記得,他講的故事很好聽,講的笑話很好笑,這也讓他回憶起,自己小時候就很喜歡且擅長上台說話。
📍線索三:覺察你的日常,那或許是「他人眼中的瘋狂」
這也讓我想起,之前在純粹文案育聖老師的課堂上,他講過的一句話:「你的日常,是他人眼中的瘋狂。」當時的舉例是一部網路影片,一位撕膠帶包貨的速度超神速的包貨阿姨,一天會出貨超級多包裹,影片裡包貨阿姨的手勢跟手速整個行雲流水像葉問一樣,讓我印象超深刻。對她來說,那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,但在我們眼中,卻是神乎其技的瘋狂。
我自己的經驗也是。小時候我就很喜歡創作,像是畫圖、手作,或是一針一線的縫紉。我還記得,家政課上,許多同學對縫紉感到不耐煩,作品也歪歪扭扭,但我總能享受其中並好好地完成。
甚至,還因為做得太工整漂亮,被老師誤會是我偷懶,請爸媽幫我完成的作品。(重點是老師跟家長求證之後還是不相信,認為是家長幫我一起說謊。)
這份創作的能量,也延伸到文字與舞台上。表演課要自編相聲段子,我寫的劇本有故事、有押韻,上台發表的節奏感也很好,卻被老師打了低分,原因是他不相信這是我的原創,認為我是從網路上抄襲來的。
從朗讀、演講,到唱歌、舞蹈、樂器演奏,所有站上舞台、拿著麥克風的時刻,我都樂在其中,也總能投入大量時間練習,並在比賽中拿到佳績。
類似的經驗還有不少,當時的我只覺得委屈又生氣,現在回想,那些讓老師們難以置信的時刻,正是「天賦」最清晰的印記。那份與生俱來的耐心與美感、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,以及對細節與節奏的專注,不就是我的天賦嗎?
它就藏在那些我們做得毫不費力,甚至樂在其中,卻讓旁人感到驚訝或困難的事情裡。若不是透過身邊人的反應作為對照,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意識到,自己的平凡日常,竟是他人眼中的非比尋常。
我們可以邀請信任的朋友,分享他們眼中我們的模樣;同時,也練習帶著好奇心,覺察那些我們做得比別人輕鬆、甚至樂在其中的事。
┃摸著石頭過河:穩定中突破的漸進式蛻變┃
找到線索後,並不是不顧現實條件馬上拋下一切。Bryan 和福哥都強調:保持日常收入很重要,千萬不要衝動地跳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。
他分享了一個朋友的例子:一位工程師,因為厭倦了原本的工作,毅然決然轉行當業務。一年後,他不僅做得更痛苦,也因為沒有天賦而業績慘澹,最後只好沮喪地回到工程師的崗位,那份挫敗感,讓他從此再也不敢嘗試。
更安全、也更穩健前行的方法,是「摸著石頭過河」。
Bryan 的轉變歷程就是一個示範:結構工程師 → 專案工程師 → 專案規劃師 → 專案經理 → 專案顧問 → 商業顧問 → 企業講師。 不是像動畫角色變身一樣,瞬間變成另一個人,而是一步步,穩健地「漸進式蛻變」。
我自己的職涯,也是如此。我的第一顆石頭,是從物業公司的視覺美編,跨到品牌設計公司做「品牌設計」。因為我發現自己不喜歡只是單純作圖,而是從發想企劃、分析市場、設計架構到安排執行細節的「整體規劃過程」。
當我站穩後,又從中覺察到下一顆石頭:我對「人的行為與心理」,比對純粹的視覺美感更好奇。於是我在公司裡主動向老闆爭取,開始協助社群編輯的工作。從寫文案、經營社群、直播帶貨、跟粉絲們線上互動,我對這樣的多元工作樂在其中。
接著,為了想知道哪些方法有效,我開始研究後台數據、看洞察報告,甚至試著投放廣告,去放大成效好的部分、優化不足的地方。就這樣一步步,從行銷的領域,深入到了「專案管理」與「數據分析」的層面。
而生命中最幸運的,莫過於在對的時機,遇見為你點亮一盞燈的貴人。
在我投入數位行銷時,我遇到了我職涯中非常重要的貴人,是我的前老闆,圭話行銷的何佳勳小圭老師。是他讓我看見,原來有一群人是這樣在生活、這樣在工作的。那是一個充滿創意、溝通與合作的環境,和以往死氣沉沉的辦公室截然不同。
更重要的是,他看見我的特質,帶著我培養講課的能力,讓我終於有機會,像小時候一樣,拿起麥克風站到台上,將我的所學與所思,分享給更多的人。這也回答了,為什麼現在的我會是一位正念老師,正在讀輔導與諮商研究所,甚至同步接受藝術治療師的培訓。
因為在行銷工作的深處,我一次又一次地,碰觸到與人性、心理、內在渴望相關的核心。加上我個人的生命經驗,讓我發現,這是我更想安放自己的地方。
你會看見,我走的每一步,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,向外延伸一點點,試探水溫,確認安全後,再穩穩地,邁出下一步。
如果你對現狀不滿,先別急著全盤否定。試著在現有的工作中,尋找能發揮你天賦熱情的縫隙,那可能就是一個新的開始。
┃重新認識「天賦」與「熱情」:一場自我覺察的練習┃
1️⃣天賦不是「天才」,而是「你的獨家配方」
聽到「天賦」,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像是喬丹或梅西那樣的頂尖選手,是遙不可及的「天才」。但 Bryan 提出了一個更貼近我們的定義:天賦,是一個相對值。 你不需要成為「最會」講話的人,只要你不需要太多練習,就能比 7-8成的人更容易掌握(大約 PR75),這就是你的天賦。
更有趣的是,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項天賦。假設你在「說話」、「創作」、「同理心」這三件事上,都達到了 PR75,將這三者相乘(0.25 x 0.25 x 0.25),你就會成為市場上那前 1.5% 的頂尖存在。這就是發揮你自己的「綜效」,也是你存在在這世上的獨家配方。
2️⃣找到熱情不是從此快樂,而是投入「你認為值得的痛苦」
「Passion」一詞的起源可追溯至拉丁文 “patior”,意為「受苦」或「忍受」。 在基督教文化中,”Passion” 常指耶穌基督的受難,帶有「為了更崇高的目標而忍受苦難」的殉道精神。
真正的熱情,不是每天開開心心去上班。而是,你明知過程充滿痛苦,卻仍願意投入,甚至享受那個打磨的漫長過程。比如講師們都懂的,為了 2 小時的講課,備課 20 小時;為了改一份簡報,反覆熬夜到天亮;為了測試新設計的課程互動環節,反覆錄音錄影檢視自己的表現。
當作品完成後,即使所有人都說「太棒了」,你自己卻總能看到那個可以更好的、只有你在意的細節,於是又投入無數心力去修改。那個過程是痛苦的,但完成後的意義感與成就感,讓你覺得甘之如飴,甚至認為「這一切都值得」。
┃鈔票,就是世界投給你的選票┃
如果找到天賦與熱情,不代表開開心心去上班,那如果我找到了天賦,也願意為熱情忍受痛苦,是不是就真的能賺到錢?
Bryan 的觀點是:遲早會,只是有時候需要時間。 他提出的「鈔票就是選票」的比喻,很貼切地解釋了這件事。
試著想看看,那些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,他們是怎麼做到的?他們一定是「解決了某些人的問題」或「滿足了某些人的渴望」。因為做得比別人好,所以大家願意用手上有限的資源:「錢」,來交換他們提供的價值。每一次消費,都是一次「投票」的選擇。
如果你做著自己不擅長、不喜歡、又做得沒那麼好的事,要怎麼期待別人把珍貴的選票投給你呢?雖然凡事有例外,但畢竟是少數。反過來說,當你做著既有天賦、又充滿熱情的事,你自然會做得比別人好、比別人投入,也更容易在過程中克服挫敗。當你做到這樣,一份豐盛的報酬,又怎麼不會隨之而來呢?
這是這場直播中,對我最有啟發的一個觀點。
我一直都有金錢方面的議題,這來自我過去的成長經驗,我很容易在跟人談錢時,不敢開口或不好意思。雖然我知道自己很努力也有能力,也知道我的付出能解決別人的問題,但總會有那麼一點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但今天聽到這個「鈔票就是選票」的觀點,改變了我的觀念。
這讓我發現,人們願意支付金錢給我,是因為他們出於信任而選擇了我,為我的價值投下一票。而我欣然地收下他的鈔票,是收下這份對我的肯定,更是我支持自己、擁抱自己天賦與熱情最直接的行動。這麼一想,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呢?開心地感謝與收下都來不及了。
┃一趟持續一生的旅程:練習覺察、創造選擇、做出決策┃
我們都曾有過對人生感到迷惘的時刻,看著身邊的人彷彿走得更快、更好,心中難免著急、沮喪。但人生不是百米衝刺,不是大家在同個起跑點上計時競賽,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獨一無二的旅程,並沒有統一的跑到,也沒有一致的終點線,有的是每個人自己獨有的風景與時區。
這份焦急與迷惘,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「覺察」,是內在的聲音在提醒我們。
寫到這裡,我也坦誠地說,我也是一位還在這條路上的旅人。就如同文章中提到的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我也是一步步,從設計走向行銷,再從行銷走向身心療癒的領域。這趟旅程,有時清晰,有時迷惘,但我正學習著用正念的態度,接納每一個當下的狀態,並持續地,對自己保持那份開放的好奇。
當我們安住於這份覺察後,下一步,便是帶著好奇心,為自己「創造選擇」。
迷惘時常來自於我們接觸的範圍不夠廣,握有的「選項」不夠多。Bryan 舉例,就像吃 buffet,當我們走進餐廳看著上百道菜,之所以能快速夾取想吃的菜,是因為我們「曾經吃過、認識它們、知道自己喜歡」。尋找天賦與熱情也是一樣,如果你品嚐過的料理寥寥無幾,自然不知道有哪些選擇。
多看書、多看電影、多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朋友、多聽聽別人的生命故事,這都是在為我們人生的自助餐檯上,增加新的菜色。
當眼前的選項變多了,我們便擁有了「做出決策」的力量。
這是一趟持續一生的、認識自己的過程。人是會成長、會改變的有機體。我們要學習的,是帶著好奇心,探索如何駕駛自己的「阿凡達」,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,並開放地接納每個決定帶來的結果,然後,再回到覺察,不斷地反覆循環。
這篇文章不只是一份學習筆記,更是一份上路的邀請。
Bryan 老師的分享,像是在這趟旅程中,為我們點亮了一盞探照燈,指引了方向;而福哥的《工作與生活的技術》線上課程,則像是給了我們一張可以依循的參考地圖,提供了具體的實踐工具。
如果你也感覺自己正在這條路上探索,請放心,你有很多同伴。願我們都能在這趟沒有標準答案的旅程中,帶著開放的好奇心,溫柔地接納每一個當下的自己,穩穩地,朝著更喜歡的樣子,一步步邁進。
【豹子專屬團購|與你同行的正念支持】
第一波的早鳥團購優惠已經結束了,現在是第二階段,你一樣可以用我的團購網址,以當下最優惠的資格加入課程。
價格會陸續調漲,或許你正在猶豫。但可以問問自己:你覺得自己的夢想值多少錢?你期待活成的樣子,值不值得這筆投入?
你可以透過下方的專屬連結購課,這會是目前市面上最優惠的價格。
👉點此進入專屬購課連結,與我一起學習:https://mindfulnessetudes.link/funiworkandlife
購課之後,請記得將截圖私訊給我,我會邀請你加入我為此成立的共學社群「工作與生活的技術|正念練習群」,這是一個讓學習真正落地的支持團體。
在這個社群裡,你將收獲:
📍學習分享與討論:我會分享我的學習筆記與實踐進度,也歡迎你隨時分享心得或卡關的地方,我們一起腦力激盪。
📍台中實體交流小聚:我會不定期在台中舉辦實體小聚,邀請大家聊聊實踐經驗、遇到的挑戰或生活中的新發現,將線上的陪伴,延伸到真實的連結中。
📍正念專業視角融入:我會將我的正念與心理專業帶入討論,讓我們用「開放、接納、不批判」的態度,彼此傾聽與支持。
我需要同伴,也歡迎你,一起來結伴前行。
讓我們善待自己,允許自己去探索、去實踐,用《工作與生活的技術》活出那份真實而豐盛的生命力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