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正念師資班的課堂上,有位師資同學提問,怎麼面對學生提問:「老師,你自己都會有負面情緒,這樣教我們正念不是很矛盾嗎?」。他說當學生這樣問時,他會覺得自己被質疑,因而感到不安,或者對自己的專業感到懷疑。
當我聽到這個情況時,我的腦海裡第一時間想到的回應是:「所以照這個邏輯,醫生都不會生病、老師的孩子成績一定要很好、健身教練都不會發胖囉!」
如果我們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,當我們要選擇一位學習的對象時,理當會參考他的專業能力,不過,有無負面情緒與正念專業能力,是否能畫上等號呢?
昨天我在跟心理師諮商時,他在諮商結束前,分享了一段他個人的經歷,而這個經歷跟我當下面臨的議題有些部分很相似,所以他分享他的經驗,讓我知道,我不是一個人面對這樣的事情,有許多人都會面臨類似的狀況。
當我聽完後,我問他:「你告訴我這些事情,不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嗎?」
他說:「不會。我有這樣的狀況,但我不為這個狀況感到困擾。」
這句話點醒了我,因為很多時候,我們會為自己貼上某些標籤,因而成為枷鎖。就像過去在我從事行銷工作時,業界常會有一種說法:「如果行銷顧問自己都沒有創業經驗,或者他自己的業績都不好,他有什麼資格輔導客戶?」這句話乍看很有道理,但是真的是這樣嗎?專業的行銷顧問,擁有的能力,是可以盡可能讓創業或業績成功,而當問題發生時,他也有能力可以給出因應的辦法。
又例如,醫生就不會生病嗎?醫生可以藉由自身的能力,降低生病的機率,但究竟會不會生病,這是不可控的。而醫生的專業不僅是降低生病的機率,還有當疾病發生時,他有能力可以應對與解決。
所以,作為一位正念老師,有負面的情緒、有低潮的時候、有憂鬱的傾向⋯這些現象代表這位老師不專業嗎?生理跟心理的各種不可控,不是學會正念就可以改變的,只要是人,每天活著都會面臨各種挑戰,也會產生各種情緒,即使是正念減壓之父卡巴金博士,也是一樣的。
我們都是先身為一個人,才具備某些我們累積而來的專業。因此,當我們去判斷對方是否足夠專業時,看的是他有沒有能力處理自身問題,以及引導他人解決問題。
就像我的這篇文章正念不是讓人不生氣,而是接納各種情緒裡頭說的:「情緒是中性的,沒有好壞之分,每個情緒都是身體給我們的提醒。」正念的學習讓我們在情緒出現時,更敏銳地覺察,並且同理彼此,讓當下的情況回到「清明(清晰明朗)」的理解。當挑選正念老師時,需要的不是不會有負面情緒的老師,而是能教會我們如何用正念應對情緒的老師。
同樣的,對於學習正念,期待的不是從此後不會遇到不開心,而是我們能學會如何與各種當下共同合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