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念=冥想?參加正念靜修營會不會走火入魔?

接觸正念這幾年來,身邊的人常會問這些問題:「正念等於冥想嗎?」、「正念跟禪修一樣嗎?」、「你常常去參加正念靜修,會不會打坐到最後走火入魔?」,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嗎?這篇文章用幾個面向,簡單快速的幫你解答這些問題。

正念和冥想的關係

過去,我會說冥想是正念練習的其中一種方法,正念的眾多練習中,包含冥想。不過,隨著參加正念師資的培訓,對於正念的體會更深刻之後,我認為這個解釋是不夠精確的,因為「冥想」時常伴隨著「想像畫面」(或稱「觀想」),並且預期「進入某種狀態」,而正念的意涵是如實地覺察一切,刻意想像跟期望進入某種特定狀態,並不是正念練習的目標。

正念的核心目標

正念的練習可以分為動態練習與靜態練習,靜態練習時常會用到盤腿坐姿,從外觀上看起來,跟冥想、靜坐很相似,實際上則有所不同。正念最核心的目標,是培養覺察力與專注力,讓我們能夠像旁觀者一樣,全然覺知自己所處的內在狀態與外在環境,對於每個當下保持覺知。

正念的起源和發展

正念(Mindfulness)是源於東方佛教的一種修行概念,由創始人喬、卡巴金博士(Dr. Jon Kabat-Zinn)結合現代醫學和心理學,淡化宗教色彩,為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開設減壓門診,並開創了適合現代人學習的「正念減壓」課程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,MBSR)。從最初應用在協助臨床上的病患,治療焦慮、憂鬱和其他身心疾病,也幫助病患處理壓力與疼痛問題。

隨著多年的推廣與研究,正念逐漸發展為一套有系統化,適合現代人學習的方法,讓我們在高壓且快節奏的生活中,從減輕日常壓力,到提升工作效率、促進人際關係、提升身心健康⋯正念都有實際的幫助,總結來說,正念讓我們更專注於體驗生活的每個時刻,也更有能力關照自己的身心。

看到這裡,我們回顧一下開頭時的幾個提問:「正念等於冥想嗎?」、「正念跟禪修一樣嗎?」、「你常常去參加正念靜修,會不會打坐到最後走火入魔?」,相信你已經知道答案了。

正念在現今的應用,不僅限於佛教禪宗的修行,而是提取當中的智慧與精髓,廣泛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,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好,也建立與自我更深層的連結,甚至能夠更進一步為我們身邊的人帶來帶來積極的影響。

所以,正念不完全等於冥想,跟禪修也有部分的差異。而且,學習正念或參加正念靜修,是不會讓人走火入魔的,而是會讓我們隨著正念練習的累積,逐漸培養出敏銳且明晰的覺察力與專注力,陪伴我們的生活,為我們的個人成長與覺醒帶來有力的支持。

如果你對於學習正念有興趣,想要體驗什麼是正念所說的「活在當下」,可以參與我不定期開班的正念減壓(MBSR)八週課程,給自己兩個月的時間,學習這項受用一生的能力,找回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