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正念不是讓人不生氣,而是接納各種情緒。】
上週末跟老安準備帶狗出門走走,還沒出門,卻為了一個購物袋讓我情緒大暴走。
原因是我準備出門的物品時,發現自己的購物袋被胡亂地收在櫃子裡,跟我平常的摺法不一樣。我拿著這個袋子去跟老安說:「你可不可以把袋子摺好再收?為什麼不能按照它上面的摺痕把它摺好?」
甩鍋王老安回我:「我是幫你收耶,我如果沒收,東西不知道多久才會歸位回去~」
兩個人一來一往之間,我的理智線斷了。狂暴恐龍衝出來摧毀一番,老安看我失控了,向我道歉後,帶著幾分委屈跟怒意,先出門去停車場把車開回來。而我在等他的這大約十分鐘獨處時間裡,專注在調整呼吸,讓身體冷靜下來,讓我的恐龍回去待好。
這事情不對勁,我預期的是告訴他我不喜歡東西被亂收,希望他能理解我在意的事,並且調整做法。我試著回顧這過程中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我看到自己的東西不如預期→高敏感人特質讓我感到不快→想反應問題卻語帶責備→對方感到被攻擊→對方不正面回應問題並反擊→我的期待沒被聽到,更不爽→對方再度迴避問題→無限迴圈直到爆炸。
問題就出在,我沒能在一開始好好說話,而我無法好好說話,來自於一個我沒有預期到的結果(一打開櫃子看到東西凌亂,事情不受控的不悅感。)
搞清楚這個過激的情緒是怎麼回事後,老安也正好開車回來了。我請他給我一點時間,把我剛剛釐清過的內容告訴他,並且跟他說我能調整的部份:
表達時先理解他是出自幫忙才這樣做,即使不如預期也不要語帶責備。或者當發現他言語迴避時要意識到他是感受到威脅而在自保,不是故意不接受我的期待。
老安聽了後,也說他會調整甩鍋的習慣,不要把對方單純的反應問題,想成是在攻擊或嘲諷,正面坦承沒做好的地方,並回應問題的解決辦法。
到這裡我發現不太對,因為我們提出的改善方式,都是事情發生後,必須刻意調整自動導航既有的習慣,這太難了,應該更提前處理才是。
我提出下次如果我們有東西放在公共區域沒收好,對方覺得礙眼,有兩個方式:1. 提醒請對方自己去收好。 2. 如果要幫對方收拾,處理完後要告知對方。
做法一,誰的物品誰負責,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處理自己的東西。做法二,處理完讓對方知道你幫了他,可以表達感謝,也預先知道處理結果可能跟自己的習慣不同,可以有心理預期。
提前一步避免後續問題發生,我們都不需要經歷非必要的情緒勞動,也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不快。我們在半小時之內,莫名吵架→搞清楚彼此的心理狀況→互相溝通→順利和解→出門玩。
情緒是中性的,沒有好壞之分,每個情緒都是身體給我們的提醒。小小的購物袋引起那麼大的影響,肯定是雙方的心理層面有著沒被意識到的細節。透過正念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,陪著自己看清楚發生了什麼事,讓這些情緒更有意義。
學了正念還是會生氣,理智線還是會被腦袋裡的大恐龍咬斷,但是生氣時能發現自己正在暴走、表現反常,正念讓人找回專注力,回頭覺察內在,更能同理自己也同理對方,順利完成恐龍暴走的災後復原。
[…] 就像我的這篇文章正念不是讓人不生氣,而是接納各種情緒裡頭說的:「情緒是中性的,沒有好壞之分,每個情緒都是身體給我們的提醒。」正念的學習讓我們在情緒出現時,更敏銳地覺察,並且同理彼此,讓當下的情況回到「清明(清晰明朗)」的理解。當挑選正念老師時,需要的不是不會有負面情緒的老師,而是能教會我們如何用正念應對情緒的老師。 […]